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学教育 >  文章详情 文章详情

别再盲目“努力学习”了!没有高效的方法,再大的潜力也只能浪费

2019-12-28 【教学教育】 275人浏览

简介有潜力却没挖掘出来,这可能是这辈子最可惜的了。就比如学习,你本可以学得很好,可现实情况却可能是下面这样。◆ 每天很忙,但似乎忙得没有价值。工作上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个人能力也感觉没有成长。◆ 工作多年,似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但又觉得还有好多不懂,还有好多要学。既自满又心慌。◆ 不甘平庸,自己心里很

有潜力却没挖掘出来,

这可能是这辈子最可惜的了。

就比如学习,

你本可以学得很好,

可现实情况却可能是下面这样。

◆ 每天很忙,但似乎忙得没有价值。工作上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个人能力也感觉没有成长。

◆ 工作多年,似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但又觉得还有好多不懂,还有好多要学。既自满又心慌。

◆ 不甘平庸,自己心里很上进,学习起来很认真也很努力,但却收效甚微,甚至越学越焦虑。

原因却很简单 —— 你用的方法限制了你的潜力。

我曾经是一枚北漂,因为受到这个文化中心的熏陶,让自己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前几年回到了家乡,但两地的学习氛围和教育资源相差巨大,一度让自己陷入了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我拼命看书,还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线下培训,聆听各种名师的成功经验分享。

每年为此也付出了不少银子。

虽然知识缺乏的焦虑得到了缓解,可随着时间推移,另外一种困惑情绪出现了:

为什么台上老师讲得那么好,但我用在自己身上就不行呢,是不是因为自己太笨了!

这个困惑折磨了我很久,但幸运地是,今年我无意中看到一本学习方法书中的一句话:

“大脑是一个容易被满足感欺骗的小孩,比如熟悉几个专有名词后就很兴奋,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其实都还停留在表层,一到用时,基本什么都不会” 。

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存在的疑惑吗?

听了“第一性原理”、“联机学习”什么的,似乎都懂了,但只是表面的似懂非懂而已。

出于对这句话的感同身受,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这个学习方法尝试运用了下。

没想到效果远超我的预期,于是我一发不可收拾,一连两个多月都沉浸在这个学习方法的应用中。

而且特别想跟人好好分享下我的学习心得和喜悦。

限于文章篇幅关系,这次我只能举两个简单应用,希望后面能有更多的机会跟你们多多分享。

01 应用一:快速彻底地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每当听到有人说自己年阅读量在200本以上时,我都急得头秃!

像我这种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是不会允许自己落后别人太多的。

于是,我四处攒书——纸质书、Kindle电子书、PDF,只要能找到的我都收藏了。

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读书计划,每天至少要阅读20页。

理想是丰满的,但是现实却是相当骨感——大部分书我都只“翻阅”了1%到40%: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至今还卡在第二个习惯 ;

《少有人走的路》还停留在P106;

《自控力》更惨,才翻了第一篇章,因为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去干点别的。

不过,我也算“成功”地达成了一半的目标——翻过的书超过了200本。

直到看了这本学习方法书——《学习力》,我才醍醐灌顶:原来我只是为看书而看书,完全没有目的。

这就是为啥我什么书都看不完,即使看完了也没啥用的万恶之源。

于是,我试着用里面的多重阅读法读了一本《小说课》,竟然不到4个小时就彻底地吸收了这本书的精华。

▼ 第一步,阅读前我定了一个明确的目的。

通过了解小说的写作方法,来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具趣味性,这样才配得上自己有趣的灵魂。

所以,《小说课》会比书架上绝大部分书更能满足这种诉求。同时,因为我要赶在3天内写一篇故事出来,从小写故事就稀烂的我,不得不看完这本书。

▼ 第二步,画一个大致的阅读框架

在浏览完腰封,序言和目录后,我画了一个大致的阅读框架。

因为《学习力》强调读书时要带入自己原先的经验,因此这个框架并不是书的目录,而是结合我已有的对小说3要素的认知来画的。

而且阅读框架不在于多精美,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就像导航一样,你管它是林志玲还是郭德纲,能指方向就行。

框架出来后,阅读方向就清晰了。

▼ 第三步,第一遍变速阅读

根据上一步的阅读方向,我花了大约1个小时将《小说课》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同时更新了阅读框架。

因为我知道第一遍变速阅读后,还要做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阅读,因此我读起来就比较快了。

有些我之前就有所了解的内容(比如人物和故事的叙述方式),我阅读的时候就快速略过了。

而故事的情节和小说套路,这部分我之前不清楚,而且跟我的目的强相关,因此我就稍微读得慢些。

这么下来,比我以前不管什么内容,都用一个速度看,注意力集中多了。

这就好像开车一样,匀速行驶容易疲乏难以坚持;适当变速反而效率更高,更快到达目的地。

▼ 第四步,第二遍重点精读

第二遍阅读时,我就同步做笔记了。

因为书里反复强调,只有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能被顺畅调用出来。

▲ 我略显简陋的OneNote读书笔记

经过上面四个步骤读完《小说课》后,我基本就清楚写故事的基本方法了。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以致用。

《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反复跟我强调:任何没有被输出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因此,我用制造情节矛盾来推进故事发展的方式,写了一篇颇具阅读性的故事。

02应用二:快速掌握一个新技能

再比如学习一个具体的技能。

我以前用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里介绍的整体学习法来学习时,情况是下面这样的:

▲ 这是我构建的整体学习法的目录

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完这张图的第一反应就是-——复杂!

连理解起来都这么费劲,更何况还要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应用呢!

复杂是学习的第一杀手。

学习需要消耗人的意志力,如果方法再复杂的话,很容易半途而废,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就像一本晦涩的书,很多人买了后估计花半年都看不完。

除了斯科特.杨写的《如何高效学习》里的整体学习法,我还尝试过亚当.罗宾逊写的《如何学习》里的赛博学习法。

这两本因为比较畅销,有的知识付费网站都是直接用这些书的整本内容当成职场人士的教材。

但这两种方法其实是针对学科知识学习的,而不是针对职场学习的方法。

如果没有剪裁直接使用在职场学习中,就显得过于复杂,很难上手。

而我有幸学到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针对职场快速学习的要求做了裁剪,而且对方法的执行步骤进行了慢动作分解!

只要自己练过一遍,就能很快上手,多练习几遍,就能熟练掌握!

比如:

这是我第一次发表公众号文章,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学过排版。

换做我以前的学习方式,我肯定又要花几周时间盲目地学习一大堆新媒体发文的课程,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但用了我新学的这个方法后,我采用的方法是先拿别人排版得好的文章,模仿他们的字体设置和间距,只学当下运用的那部分。

结果很快就动手做了。

再有,我编辑这篇文章时,需要用PPT制作一些抽象图。

我之前也没有用PPT绘制过抽象图,我同样采用程序性技能的学习方法,30分钟内就学会了PPT制图的技能(现在你看到的所有图,都是我现学现做的)。

我是如何快速上手这个PPT制图技能的呢?

首先,我采取功利性学习的策略,根据我的制图目标,只熟悉PPT中有关图形编辑那部分功能即可。

而不是大而全的学习(假如我要把PPT的全部功能学会再去做图的话,估计一个星期都学不完)。

之后,我网上搜了几篇关于PPT图形编辑的文章,大致阅读了下——这就是程序性技能的学习步骤之一【基本了解】

然后,我模仿其中最简单的操作,用PPT画了一个方框和几个圈,再逐步填充色彩。

30分钟后就上手了——程序性技能的学习步骤之二【简单入门】。

采用这两个步骤,将复杂的学习内容做简单化分解,我学习起来明显轻松了很多,也快了很多。

03

以上只是我众多实践应用的两点,其实运用这个学习方法:

● 我还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

● 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一个陌生的概念

● ......

其实,我分享的这些方法就是《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中介绍的学习方法。

假如你看完市面上大部分有关学习的书籍后,你会看到这些书籍中似乎都有《学习力》这本书的影子。

但又没法像《学习力》这样,把学习这件事弄得这么透,方法这么容易落地,从简上手!

看一般的学习类书籍,就像看别人展示已经完成好的壮丽画面。

但做画前如何构思的,如何调配颜色的,作画过程使用什么技巧,完全看不见!

但《学习力》不仅有深厚的理论支撑,落地、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最最重要的是,它把这些工具和方法的使用,进行了慢动作分解,让你可以看见构思、调色、作画的过程。

能读到《学习力》这样“道”与“术”结合打磨得这么好的书籍,真是我的幸运!

道就是《学习力》的三大学习策略:功利性、框架、可迁移。

术就是《学习力》的五大落地方法和三大技能。

▲这是我绘制的三大学习策略,五大方法和三大技能抽象的示意图

04

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具有强大的学习力,更能从容地应对未来不确定的职业发展。

日本咨询顾问本田直之说:

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加上自己独树一帜的应用,是走向成功最快的捷径!

而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能获得别人十几年的成功经验,世界上可能没有比它更划算的事情了!

截止到现在我也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本《学习力》可以说是我最成功的投资了。

如果你也想提高学习的投资收益的话,那我强烈推荐《学习力》给你!



很赞哦! (0)